找到相关内容12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戒发心之对观

    。另一方面,就修证  法而言,则有以推知的方式融合思维及观察力,依次第观修而发起坚  固的菩提心,此种增广方式的实践基础,和儒学实在论式(原来即有  道心)的看法不同,除了有因之外,尚需众缘的和合。 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571322.html
  • 大学院校禅修教学之理念与内涵

    。  佛教的禅定之学,即重视依于正确的方法,有次第地练习与增强专注力,以发展自我引导的意志力,这样才能进一步运用清明的观察力,成办一切善法。此中需要注意的是,定学不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,佛法的重心在于...

    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3939328.html
  • 由世间定到出世间定之修习

    解已,应善修习。修习之法,即如前说,定中修如虚空之空性,后得修如幻事。若时以观察力引生身心轻安,彼定即成毗钵舍那(观)。”  3、止观双去  止观双运的先决条件是先得止观,《略论》261页中云:“若未...

    如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0439503.html
  •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(一)

    观察力,得以开发智能及解脱烦恼。其弟子强调不要耽湎于修习进步所生轻安乐受及神变现象。  第七章〈佛使比丘〉,佛使法师弘扬“自然内观法”──即于日常生活、一般工作当下训练精神专注,通常已足够用来内观;与经由...

    杰克·康菲尔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2942091.html
  •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(三)

    会自动、自然地产生,而且其引发的观察力,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。就像我们做算术时,精神会自动、自然地集中,又如射击,当我们在瞄准目标时,心念会自动地专注、平稳。这就是心念如何自然地专注的方式。由于这种方式...了解,透视事物真相,并尽力以各种方法培养此种观察力的价值。培养观察力的方法之一,是借着日夜净化精神而得到喜悦,因而自然地激发内观力,直到观察力的品质渐渐达到可以看清万物本质、真相为止;另一种培养观察力...

    杰克·康菲尔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3042093.html
  • 【金刚三昧经】作者辨

    二种,一者杂染之科,谓诸本识,义如上说;二者纯净之科,谓一本觉,如此文说。"既然本科是指一本觉法,何不直称本利!本科一词本来可怪,他处未见,且经文明言"科谓本识",元晓释云"如是简择观察力故,即能损伏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5742538.html
  • 佛教与女性 -- 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义

    更深层地面对每一个人隐微牢轫的无明与我慢。  一位长期赞助笔者“提倡动物权”社运事业的企业界朋友,以他敏锐的社会观察力,幽默而讽刺地说了一句自我调侃的“至理名言”:“打倒特权!如果不能打倒,就赶紧加入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30643565.html
  •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(二)

    终极解脱依然没有答案。  就这样,喜见以它特有的敏锐观察力,在追求终极解脱的过程中,达到了超过一般天神的禅定力量,在过完人类数以亿兆年计的初禅天寿后,投生到了二禅天中。  另一种地球人类起源的说法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544068.html
  • 轮回现象的科学证明(3)

    智慧及观察力的人,都可借助细致观察及缜密思考而发现:佛教的经论及密续,每一部都极其深奥、妙广难思,故别人赞叹藏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话语并非查无实据、空口妄谈。我们应该明白一点,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5144655.html
  • 朱熹的“居敬”概念与菩萨戒的“发心”之对观

    而得以展现。是依于佛法的因缘理论,因此有待于众缘和合。另一方面,就修证法而言,则有以推知的方式融合思维及观察力,依次第观修而发起坚固的菩提心,此种增广方式的实践基础,和儒学实在论式(原来即有道心)的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445844.html